核心提示
一座城市的内涵,不仅要有美丽的现代城市“外表”,更要注重健康向上的城市人文环境。
两年前,国家住建部将银川市、中卫市先后列入全国“城市双修”试点城市。“城市双修”,即“生态修复”和“城市修补”,探索城市转型升级、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,提升城市“面子”“里子”。
两年后的今天,拉低城市“颜值”的老旧小区改造了,城市品位提升了;小微公园、城市绿地增多了,市民游客的去处多了,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增强;河水由黑臭变清澈,引来鸟类翩飞;城市闲置资源重新规划利用,拓宽了发展空间……“城市双修”理念的践行,让我区城市面貌发生着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蝶变。
把脉问诊 看见山水记住历史
“河清凭鱼跃,林密引鸟飞。若无景如画,江山何所归。”“双修”工作既是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和修补,也是社会文化软环境的修复和修补。
中卫市自然资源局空间规划科科长常崇生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,小时候时常在渠中摸鱼、土坯房之间捉迷藏。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,中卫市以独特的西北风光吸引着区内外的游客。然而,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,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历史文化保护及城市风貌不完善等“城市病”日益凸现,保护城市碧水蓝天,迫在眉睫。
为了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,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,展现城市风貌,截至目前,我区已公布了35处历史建筑。“‘城市双修’,就是要修复被破坏的山体、河流、湿地、植被,就是要提高城市品位,让群众看得见山水,记得住历史,这对城市的设计规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自治区住建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说。“城市双修”要求保护城市所依托的山体、河湖水系、大型生态片林、水源地等自然生态资源,在水资源条件好的市县进行河流湖泊湿地修复改造规划建设,为居民提供更多幸福生活空间。
美丽蝶变 内外兼修提内涵
2017年,23岁的王少阳大学毕业后,背着行囊,怀着美好憧憬,踏上了中卫市这片土地。
两年间,看着中卫市区一天天“拔节成长”,一年年美丽蝶变,外乡人王少阳渐渐地融入这座年轻的城市,成为新中卫人,他已习惯了第二故乡的生活。
位列全国“城市双修”试点城市,中卫市坚持“以绿为美、以水为源、以净为荣、以适为宜”的城市发展思路,依沙傍水规划城市,以人为本建设城市,精心精细修复管理城市。第三、四排水沟市区段综合治理和农田灌溉水与排污水分离等工程的实施,脏乱差、臭气熏天现象一去不复返;中央大道水系、滨河北路水系湖泊连通整治工程、新老城区复绿插绿,城市空间不断拓展,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.9%;香山公园、应理湖等公共区域慢行步道建设,市民健身休闲有去处;23个老旧小区破损路面、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改造,群众居住环境旧貌换新颜;高庙鼓楼古城历史再现,城市品味逐步提升;燃煤锅炉取缔、“小散乱污”企业清理整治,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,2018年优良天数达标率90.5%。
“别看中卫这座城市很年轻,但处处都散发着魅力。”王少阳有着中卫市市民普遍的感受。
2017年,“城市双修”启动后,银川市、中卫市开展评估找问题,梳理“盲点”定重点,编制规划抓落实,从提升城市特色风貌、改造老旧小区、治理臭水河道、增补城市绿地、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等方面,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,治理“城市病”、改善人居环境。银川市运用总体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,对涉及城市空间的环境、品质特色、交通系统、历史文脉等各类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,注重“山体、水体、环境”等核心生态要素的修复和提升。矿区石漠化坡面生态复绿,治理区面积24.8万平方米;沟道清淤、垃圾清理、岸带修复,治理了群众投诉多的第二排水沟、银信干沟等黑臭水体沟;东热西送,保护蓝天,2017年以来拆除燃煤锅炉212台;见缝增绿,每年实施10处小微公园建设,2018年以来新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22.89公顷……“双修”,让银川这座城市提升了“面子”“里子”,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。
“现在,生态变好了,城市变美了,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。”7月17日,在银川市金凤区华雁湖公园散步的市民陈国宇说。
实干担当 让城市更像城市
“城市双修”,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外在的形象工程,而是走向品质的营造修补、走向综合的系统梳理,是城市由“增量规划”向“存量规划”转型,城市发展由量到质的扩展提升。
“‘双修’工作,无经验,更无模式,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。”工作20多年,干过测绘、规划等工作,对于“城市双修”,常崇生是首次听说。
作为中卫市城市空间有效利用、合理发展的“设计师”,“城市双修”试点开始之后,常崇生和同事们勠力同心,实干担当,加班加点,从城市生态、发展评估,到编制完成《中卫市“一带两廊”发展规划》《中卫市空间规划》《中卫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》等专项规划,确定“城市双修”重点建设项目138项,有计划地修复黄河、清水河、腾格里沙漠湿地等,有序实施旧城给排水、供热管网更新改造、街坊巷道断头路打通等旧城更新工程,旧城区公共空间不足、交通拥挤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等“城市病”得到有效解决。
正是有了像常崇生等这样实干担当的干部队伍,我区“城市双修”建设才取得突破性进展。目前,全区共开展“城市双修”项目超过300项,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。“城市双修”,为我区的城市宜居建设进程按下“快进键”。(记者 马照刚 刘惠媛)